光纤的分类
按照传输模式分类,光纤有多模光纤和单模光纤两种。多模光纤可以传输若干个模式,而单模光纤对给定的工作波长只能传输一个模式。目前常用的多模光纤主要有50/125μm和62.5/125μm两种。单模光纤的纤芯直径一般为9/125μm。
多模光纤—纤芯较粗(50或62.5μm),由于光纤的几何尺寸(主要是纤芯直径d1)远远大于光波波长(约1 微米),光纤中会存在着几十种乃至几百种传播模式。同时因为其模间色散较大,限制了传输频率,而且随距离的增加会更加严重。根据以上特点,多模光纤多用于传输速率相对较低,传输距离相对较短的网络中,如局域网等,这类网络中通常具有节点多,接头多,弯路多,而且连接器、耦合器的数量多,单位光纤长度使用的有源设备多等特点,使用多模光纤可以降低网络成本。
OM3(万兆)多模光纤是随着网络应用带宽需求的提高,而被当前更多采用的一种多模光纤,因为普通多模光纤只能支持万兆传输几十米, ISO/IEC 11801制定了新的多模光纤标准等级,即OM3类别,并在2002年9月正式颁布。这类光纤是基于50/125,将光纤对LED和激光的传输窗口的两种带宽模式都进行了优化,采用新型的光收发器,可以使OM3标准的光纤系统能够在多模方式下至少支持万兆传输至300米。
单模光纤的纤芯较小(一般为9μm左右),只能传一种模式的光。因此,其模间色散很小,适用于远程通信,但还存在着材料色散和波导色散,这样单模光纤对光源的谱宽和稳定性有较高的要求,即谱宽要窄,稳定性要好。单模光纤多用于传输距离长,传输速率相对较高的线路中,如长途干线传输,城域网建设等,目前的FTTx和HFC网络以单模光纤为主。
按照国际电信联盟(ITU-T)的定义,单模光纤分为:
G.652光纤 —— 非色散位移单模光纤,或简称标准单模光纤
G.653光纤 —— 色散位移单模光纤
G.654光纤 —— 截止波长单模光纤
G.655光纤 —— 非零色散单模光纤
G.656光纤 —— 宽带光传输用的非零色散位移单模光纤
G.657 光纤 —— 接入网用抗弯损耗单模光纤
光缆分类
在光纤网络中,光纤是指由特殊材料的石英玻璃所组成的纤芯,在光纤的生产工艺可能会产生微裂纹,并且由于光纤微小的几何尺寸和较为敏感的机械性能,是不能直接应用在通常的光纤通信系统中的,为了保护光纤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满足通信系统的需求,需要将光纤包在各类附加材料组成的光缆中,才可以进行系统应用。
光缆结构的主旨在于想方设法保护内部的光纤,不受外界机械应力和水、潮湿的影响。因此光缆设计、生产时,需要按照光缆的应用场合、敷设方法设计光缆结构。不同材料构成了光缆不同的机械、环境特性,有些光缆需要使用特殊材料从而达到阻燃、阻水等特殊性能。
光缆可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加以区分,通常的分类方法:
1) 按照应用场合分类有室内光缆、室外光缆、室内外通用光缆等。
2) 按照敷设方式分类有架空光缆、直埋光缆、管道光缆、水底光缆等。
3) 按照结构分类有紧套型光缆、松套型光缆。
通常,光缆的选择基于下面因素:第一, 所选用的方案类型(现场端接或工厂预端接);第二,是否需要敷设管道(子管或联锁铠装);第三,光缆桥架/管道的可用空间(对光缆密度或尺寸的要求);第四,安装区域的阻燃等级。
光纤的连接
在项目实施和安装应用中,敷设完成的光纤光缆系统是不能直接使用的,因为只能看到裸光纤或者紧套光缆,它是直径250微米或者900微米紧套护套的光纤,我们必须将光纤的尾端连接至可以与相关设备端口直接接插的器件,才可以使用。光纤的连接主要包含两种形式:用于两段光纤之间互相连接的接续技术;用于光缆成端的与连接器连接的端接技术。
(1)尾纤熔接
将在工厂已经做过连接器端面研磨处理的熔接尾纤通过专用的光纤熔接设备,如光纤熔接机,与现场敷设的室外或室内光缆的末端进行连接,熔接后的光纤接续点通过热缩套管进行保护,并将其安放和储存在相应的配线架、配线箱和接头盒中。
光纤熔接方式非常适用相对较为集中的大量光纤端接,如配线机房、主配线设备区域,并且保证环境温度、洁净度较理想的施工环境,同时,由于存在大量的熔接后的热缩保护管,必须提供相应的存储和放置的区域。
(2)环氧树脂型/研磨型光纤连接器
这种方式是将光纤连接器的部件,在现场通过组装、环氧胶固化、手工研磨等步骤,完成光缆的端接;相对于熔接设备而言,这种方法的设备投入较低,主要是依靠高素质的施工和安装人员完成高质量的光纤网络的实施。
(3)现场端接连接器
是当前市场上较新型的端接技术,称为非环氧树脂/非打磨型光纤连接器,即现场安装的光纤连接器。这种连接器采用工厂预置光纤在连接器的陶瓷插芯中,并且连接器端面经过了工厂设备处理,使其充分达到工厂制造的级别,现场安装的过程较为简单:只需要剥去光纤的外皮,然后将其切割并放置入光纤连接器中,然后采用机械压接固定,就完成了高质量端面的光纤连接器的制作。这种端接技术最易于操作且速度最快,连接器插入损耗较小,也不需要特殊的专业培训。
|